前言
1960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公然窜访台湾。
消息传到北京后,毛主席只是淡淡说道:“既然有贵客前来,我们不搞点礼花弹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就在艾森豪威尔乘坐的船只刚驶入台湾东部海域时,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驻扎在厦门的解放军部队万炮齐发,接连向金门等地倾泻了七万发炮弹!
这便是第二次炮击金门。
那么艾森豪威尔为何选择在此时访问台湾?这7万发炮弹最终取得的效果如何呢?
由来已久的金门炮战
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决胜之年,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已经全部被消灭。
事实上从这时候开始,蒋介石就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而台湾就是他的最终选择。
这一年年末,蒋介石逃往台湾,他留给大陆的除了几十万的土匪特务,还有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部分国民党残部败退至金门岛坚守金门,好将来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
而金门岛的位置距离厦门非常近,已经在大陆火炮的覆盖范围之内。
然而在随后解放军登岛作战的时候,由于台湾海峡风急浪大,解放军又缺乏渡海船只,故而这次解放金门以失败告终。
于是当地部队以厦门为驻地,不断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同时整军备战。
但正当他们准备收复金门时,朝鲜战争突然打响,举国上下都开始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个股方面,A股达4086股飘红,1125股飘绿。
同时美国的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解放军的渡海作战造成了极大阻力,解放金门的计划便不得不搁置。
金门的重要性,其实在毛主席心中早有明确定位。
毛主席熟读中国历史,自然明白当年郑成功和施琅收复台湾之时都是以金门为起点。
然而毛主席却又跳出历史局限,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出发点,深刻分析和把控全局,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便是例证。
也正因为如此,在朝鲜这直接与美国交锋的战场上,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志愿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使得他们不敢在台湾问题上过多插手。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没有在朝鲜讨到半点便宜,故而很快又将眼光放在了台湾上。
自1954年起,美国不断在国际上为台湾声援,与台湾当局代表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同时,还向台湾输送大量先进的飞机等武器,不断怂恿国民党军队袭扰大陆沿海地区。
而在海峡另一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无暇进行解放金门岛的战斗。
于是当国民党军队对大陆袭扰之时,驻地解放军第一时间予以痛击,在将他们赶回海里时又停止了追击。
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还恰恰助长美国和蒋介石集团嚣张的气焰。
四年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大陆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到确立和巩固。
也就在1958年,国际上大事频发。美国公然武装入侵黎巴嫩,致使在国际上受到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声讨。
随后美国为了转移国际舆论的压力,竟然拿台湾问题大做文章。
首先是美国的第七舰队增兵台湾海峡,在海峡中线附近显示威风,甚至还公然叫嚣要直接占领金门岛。
其次蒋介石等人看到了美国的“诚意”,也开始加紧部署“反攻大陆”,最紧张的关头还命令台湾海陆空三军进入“特别警备状态”,时刻准备在美军的配合下对大陆动武。
面对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深刻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和台海局势,做出炮击金门的战略部署。
7月18日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主席直接说道:
“金门是中国的领土,打金门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内政,美国也找不到借口。”
在对炮击的规模和时间上,毛主席又补充道:“以地面炮兵为主,做好打两三个月的准备。”
在得到毛主席的明确指示后,福建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迅速调集炮兵师赶往厦门一线,并在8月中旬完成了中央的战略部署。
面对对岸解放军的强大炮火部署,蒋介石不仅没有感到惧怕,反而在8月20日登上金门岛,向驻岛国军下达“与阵地共存亡”的指示。
仅仅3天之后,金门炮战正式打响了。
第一波炮击持续了整整3个小时,共击毙敌军600余人,金门守军虽也有回击,但在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下迅速被压制,毫无还手之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驻守金门的最高长官是有着国民党“军狐”之称的胡琏,炮击开始前他正准备和三位副司令开会,只是临时有事从作战室里出去了几分钟。
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当胡琏再回去的时候,整个作战室已经被炮火击毁,三个副司令全部殒命当场。
而这位“军狐”却凭借绝佳运气再次逃过一劫。
从这次炮轰金门之后,金门守军彻底失去了制空权,其整个岛屿都暴露于解放军的炮口之下。
也正是这次炮击,使得两年后艾森豪威尔窜访台湾时,我军可以以七万发炮弹“欢迎”他的到来。
败兴而归的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是二战期间美国杰出的指挥官,曾指挥过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并在随后晋升为五星上将。
1952年,艾森豪威尔参选美国总统,并最终战胜了杜鲁门成功当选,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成为总统的五星上将。
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继承了他在军队时雷厉风行的作风,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扩张霸权。
在对华关系上,艾森豪威尔继承了前任杜鲁门的对华政策,再加上他就任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故而他对新中国一直持以敌视态度。
也正因为这样,他需要极力拉拢台湾,作为对抗新中国乃至对抗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跳板。
1960年是艾森豪威尔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根据美国宪法,这也是他担任总统的最后一年。
按照常理来说,美国总统最后一年的任期工作重心都会放在国内,为自己留下个“勤政”的好名声。
但艾森豪威尔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一年他不断出访国外,巩固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关系,企图为美国下一步的世界霸权体系铺好道路。
1960年夏,美国白宫办公厅宣布,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开启东亚访问之旅,其主要出访地为菲律宾、日本、韩国、台湾。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艾森豪威尔此举显然是没有将新中国放在眼里,同时也表现出其分裂中国的意图。
对于此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自然感到无比气愤,此事影响极其恶劣,因此必须对他采取严厉的反制措施。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连夜下令:“既然有贵客前来,我们先送万发炮弹迎接!”
自1958年炮击金门之后,大陆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金门的炮击,只是台海局势在这两年时间里都比较稳定。
于是便制定了“单打双不打”的策略。
这次艾森豪威尔窜台,正好就让他亲身领教一下大陆的决心。
恰逢他窜台的具体时间是在单日,离台时间也是单日,故而解放军在平时的弹药量上多增加了一些,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6月17日,艾森豪威尔乘坐的轮船刚刚驶入台湾东部海域,厦门方向上的炮声便隆隆响起。
这一天,解放军向金门打了足足4万发炮弹,整个金门岛都被硝烟所笼罩。
而解放军此举意在震慑艾森豪威尔,故而打的都是金门岛的荒凉之地,并没有对驻岛国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但是这么大的动静,毫无疑问的引起艾森豪威尔注意。
事实上他的这次出访并不顺利,在菲律宾演讲时,艾森豪威尔被激动的民众用石头砸中;日本一行则由于民众游行而临时通知他终止行程。
艾森豪威尔此行只在韩国受到了还不错的礼遇。
只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最后一站台湾却是如此境遇。所以在台湾的当天行程里,他也没心情和蒋介石讨论些实质性的问题,匆匆便离开了台湾。
就在艾森豪威尔离开的时候,解放军再次万炮齐发,又向金门打出3万发炮弹来为他“送行”,他的这次出访之行不得不空手而归。
自此以后,便再也没有美国总统窜访台湾的事情发生。
美国总统窜台访问,按理说国民党应该做足了准备才对,为何在美国面前,面对大陆的炮击都不“表现一下”呢?
这背后就涉及到,蒋介石与美国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纠结关系了。
若即若离的台美关系
自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对美国的态度发生过多次转折,总体来说是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对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从最早用飞机帮助蒋介石转移军队,到中期提供大量援助物资和贷款,美国不遗余力的要扶植国民党来对抗共产党。
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短短三年就让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走向终结,美国对蒋介石也失望透顶,一度准备彻底放弃蒋介石。
然而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朝鲜战争打响,美国再一次认识到了蒋介石的重要性,于是再次对台湾军力给予了大量扶持。
原本蒋介石对此非常欣喜,但随着美国对台事务的不断干预,他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
一方面,蒋介石对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十分依赖,希望美国的援助越多越好。可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妄图唆使“台湾独立”而表示不赞同。
在美国看来,台湾孤悬海外,独立价值要远远超过不独立的价值,于是美国便以更多的利益诱惑蒋介石,企图让台湾与大陆彻底割裂。
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蒋介石需要第七舰队和大量美国物资的保护,但在这件事上,蒋介石始终未明确表态。
从1960年艾森豪威尔窜台之后,蒋介石集团与美国的关系便渐渐疏远,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对台湾的大规模援助也逐渐停止。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开始通过一些民间渠道与大陆方面进行接触,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也表现出相当的诚意,希望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领土的完全统一。
但受到历史条件的诸多限制,国共双方在当时举行正式会谈的条件并不成熟,关于和平统一的一些事项也只是做了先期接触,并没有形成书面文件。
金门的炮击也在持续进行中,但随着形势与政策的转变,炮击的密度和强度在逐渐减小。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当天,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和平统一的战略性方针,金门炮击宣告正式结束。
萦绕在金门岛上的硝烟才真正消散股票配资去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