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五套标准有望恢复审核 科创板八条廓清企业准入边界)
卡壳近一年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有望恢复审核。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八条措施》),明确表示,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投入大、周期长、研发及商业化不确定性高等特点,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早前,由于部分未盈利企业上市后迟迟难盈利,投资风险陡增并引发市场质疑,自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688443.SH)上市后,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企业,IPO审核进程早已实质性暂停。
其间,多家企业密集撤回材料或批文到期。截至目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下的在审企业仅剩7家,其中思哲睿在2023年6月25日提交注册后,时隔近一年仍未拿到批文,另外6家企业因更新财报中止审核。
此次证监会重申“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或预示着未盈利企业IPO审核将很快重启。
“此次证监会发布《八条措施》明确要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支持新质生产力,释放了非常积极的市场信号。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将会迎来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第五套标准的审核预期会迎来窗口期。但具体开启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投行人士:可以理解为邀请制
回望2019年,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起点和“试验田”横空出世,设立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为科技研发突破提供资本支持。
其中,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对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做出要求,而是强调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等,鼓励科技创新,为暂不具备盈利能力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支持。
截至目前,已有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申报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然而,随着大量企业股价破发、陷入商业化困境,2022年以来,第五套标准的隐形门槛越来越高,直至进入实质性暂停。
眼下,未盈利企业被再次“撕开口子”。
汤哲辉认为,此举旨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能,支持前期研发投入大的未盈利企业,培育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不断涌现。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当前企业和投行对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仍持观望态度。
“我们还在观察。”北京一家已经撤回IPO材料的医疗企业人士对记者说道,对于后续是否会再次申报A股,该人士表示尚未确定。
另一家正在排队的拟IPO企业,在被问及当前审核状态是否会继续推进时,则指出:“具体以公开信息为主。”
“监管的表态是说明有可能性,但是未盈利企业究竟要符合哪些具体要求,什么时候会恢复第五套标准的受理和上市,还得再看看。”沪上一家资深投行人士说道。
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也对记者指出,“没盈利的公司,是可以来上科创板,但这是给少数公司留的口子,并不是说亏损了就可以去走这条通道。”
“什么叫优质?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这三大标准是很高的。(第五套标准)可以理解为邀请制,而不是普适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大幅提高效率的、有开创性研发成果的,以及可以有确定盈利预期的企业以第五套标准IPO,大概率会得到支持。”王骥跃进一步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以下简称《指引》),随后上交所同步修订发行上市相关规则,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
包括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门槛从6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由5项调整至7项等。
同时,对于未达到相关财务指标要求,但是符合科创板定位规定的相关行业领域,《指引》表示,发明专利除了要满足“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原有要求外,还新增了“能够产业化”的要求,即“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汤哲辉认为:“一方面,科创板设置多层次的上市条件,支持不同类型企业的上市融资,为真正的硬科技和解决‘卡脖子’的技术企业IPO留有空间。通过增加包容性,吸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生产力的企业,为质地好的‘硬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便利,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也同时严格把控未盈利企业的综合质量,扶优限劣,保护投资经验相对有限的中小投资者。”
未盈利企业境外上市或仍是首选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未盈利企业来说,境外上市或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也表示,对于境外上市,证监会的态度是要加快备案,“在备案过程中,今后还要特别强调加大对融资额比较大、科技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到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证监会要尽快予以备案”。
从去年3月31日《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发布以来,截至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共备案了158家企业赴境外上市,其中,85家企业去香港上市,73家企业去美国上市。
去年,港交所再度发布规则,进一步放宽尚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门槛——即为特专科技公司专门增设的上市条款(俗称第18C章规则),此项规则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五大行业的公司。
6月13日,晶泰科技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首家通过第18C章规则赴港上市的企业。2021年到2023年,晶泰科技合计亏损达54.82亿元。
今年以来,在医疗科技领域,已有包括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芢生物科技、维昇药业、派格生物医药、盛禾生物、华昊中天、康乐卫士、九源基因等一大批生物医药公司向港交所递表。
华昊中天、派格生物等都曾在科创板闯关失败。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赴港上市可以借助港股市场股票融资费用计算,进一步拓宽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吸引优质国际资本助力内地企业发展,并对接全球市场规则体系,提升上市企业治理能力。尤其是将助力我国亟待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持续推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而对香港市场来说,赴港上市可带来港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容,尤其是通过促进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引入更多境内外资金入市,持续提升港股市场投资吸引力,并优化制度供给,巩固提升香港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