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期货配资公司
现在谈到年龄,往往简单直白地使用“岁”这一单位。然而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着别致的雅称。细细琢磨,便能发现古人对于生命流转的洞察力以及他们对每一个生命阶段所寄托的美好愿景与殷切期待。

婴幼儿时期
初度
指初生之时。出自《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汤饼之期
古代婴儿出生三日,家里会设筵招待亲友,称为“汤饼筵”,又称“汤饼会”。这里所说的汤饼,便是宽面条。直至今日,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依旧保留着婴儿出生三天食用喜面条的传统习俗。刘禹锡的《送张盥赴举诗》中就有“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的描述。
赤子
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赤子,这一称呼出自《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本意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其皮肤微微泛红,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古人用赤子来形容婴儿,也是希望人们能够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也被称为襁褓,襁褓的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列子·天瑞》中提到:“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百晬、周晬
古代婴儿满百日叫“百晬”,满一岁叫“周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有:“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孩提
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儿童时期
黄口
“黄口”在古诗词中通常指的是幼小的鸟类,后来也用来比喻儿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中,“黄口”被用来形象地描述幼燕的饥饿状态,诗句“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描绘了燕子父母辛勤捕食喂养幼燕的情景,幼燕因为食物难以捕捉而总是吃不饱。这里的“黄口”既指幼燕,也隐喻着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和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通过这样的描绘,白居易在诗中传达了对父母辛勤养育子女的感慨,以及对子女长大后应感恩父母的主题。
龆龀(tiáo chèn)之年
古代七八岁的儿童被称为龆龀之年。《韩诗外传》中提到:“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龆龀”便成了这个特定换牙年龄阶段儿童的代称。
垂髫(tiáo)之年
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古诗词中,“垂髫”一词经常被用来指代儿童或童年时期。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形象描绘了桃花源中儿童的无忧无虑和自然纯真。王维在《叹白发》中提到:“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通过对比儿童的垂髫和老年人的白发,表达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总角
泛指儿童时代,一般是说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礼记·内则》中有“拂髦,总角”的记载,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此后,人们便用“总角”来指代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苏轼在《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中写道:“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描绘了儿童扎着小辫,吹着葱叶迎送老翁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少年时期
幼学之年
指十岁的儿童。《礼记·曲礼上》中提到:“人生十岁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在古代,十岁是孩子出外上学的年龄,标志着孩子踏入了另一个成长阶段。
金钗之年
女子十二岁被称为金钗之年。最早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上穿着有美丽花纹的鞋子。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女子的嫁娶年龄相对较早,而女子十二岁进入青春期,开始发育成熟,有了嫁娶的条件。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被称为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人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女子,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少女正如豆蔻花一般。
舞勺之年、舞象之年
《礼记·内则》有“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的说法,“舞勺”是指文舞,“舞象”指武舞,后来就以“舞勺之年”代指十三岁到15岁的男孩,“舞象之年”指代十五岁到二十岁的成童的男子。
及笄之年
女子十五岁被称为及笄之年。“笄”指束发用的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岁就会结发,用笄贯之,举行及笄之礼,标志着女子成年,可以出嫁。《礼记·内则》中提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释文珦的《投宿山家》中写道:“山家忘四时,力作倦还息。鸦鸣知欲曙,鸡栖念当夕。两男皆长成,尽解供赋役。季女方及笄,亦复能纺绩。”
破瓜之年
“瓜”字可剖分为两个八字,古代用于女子十六岁的代词。也作“瓜字初分”。晋代孙绰 《情人歌》中有“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薛宝钗时就称其是“破瓜年纪”。

青年时期
弱冠、结发
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做“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 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二十岁之称,谓“弱”,《礼记·曲礼上》分称“二十曰弱,冠”。男子在此时结发为冠,所以也用“结发”来指男子二十岁。刘禹锡《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对未来的遐想。
摽(biào)梅之年
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被称为桃李年华。这一说法出自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桃李指青春年少,后经常指代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被称为花信年华。花信即“花期”,开花的季节,古人认为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 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而立之年
《论语·为政》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后来常用而立之年代指男子三十岁。

中年时期
不惑之年、知命之年
同样出自《论语·为政》,代指男子四十岁、五十岁。唐寅《吾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于桃花庵》:“田衣稻衲拟终身,弹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如此福缘消不尽,半生落魄太平人。”
圣人之年
指五十岁。孔子五十以学《易》,故有是称。《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老年时期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代指男子六十岁。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李诩《六旬初度自遣》:“从来香出寒梅树,绚丽斜阳伴鹤音。人生如梦早叮咛,甲子如期故不惊。”
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古稀之年
也是指七十岁。这一说法源于杜甫的《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由于医疗技术不科学、卫生条件不好等原因,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能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稀少。所以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八十、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本来是分开使用的,首先将之组合起来的是曹操。曹操在《对酒歌》中说:“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意思就是说,人到了八九十岁,就走到了寿命的尽头,人死之后,反而能惠及草木昆虫。
胡耇(gǒu)
《释名·释长幼》中说九十岁为“胡耇”。耇者,老人面色如垢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有“虽及胡耇,获则取之”。
鲐(tái)背
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故称。杜甫《解闷十二首》:“云壑布衣鲐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期颐之年
百岁被称为期颐之年。“期颐”一词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百年为生人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我们不难察觉,古代针对年龄的雅称多集中于儿童与老年人这两个阶段,这一现象彰显了古代社会尊老爱幼的优良观念。
古代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家族的延续及稳定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儿童承载着家族延续的希望之光,老人则担当着家族长辈与精神脊梁的重任,二者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他们分别处于家族生命周期的起始与末端,在家族及社会之中均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诸如“初度”“汤饼之期”“赤子”等雅称,展现出古人自婴儿呱呱坠地之际便予以的高度关切与重视。而在中国古代社会西安期货配资公司,孝道备受尊崇,“孝”更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要义。众多关于老人年龄的雅称,像“期颐之年”等,实则是孝道观念在文化层面的生动映照。